前幾天,12歲的女兒參加15歲組的桌球單打北區菁英賽選拔(超過12歲,只能參加15歲組)。
第一天竟然打到決選,對抗國中的名將,從2:0領先,最後發現可能會贏,開始採取保守戰術,最後反而2:3輸掉,沒能入選。
我們也嚇一跳,心想原本只是抱著參加的心態,甚至有被打爆的心理準備,沒想到女兒可以越級拼戰。
晚上看到第二輪的籤表,雖然是種子籤,但遇到跟她同年的超級強敵,女兒竟然失去信心,覺得沒希望了。
我念了她一頓。因為第一輪可以打出好成績,就要有信心,搞不好對手也害怕遇到你。
經過心理建設,女兒放寬心情。
第二天的比賽,兩人對決,輸的淘汰。雙方戰成2:2平手,第五局女兒5:2落後,暫停後,有調整回來,但仍以8:5落後。
我心想這個空前壓力,她該如何應戰?
最後一球一球打,以11:9獲勝。
我與太太振臂高呼,總算過這關了。
下一戰是國中好手,但我並不了解這位選手(我只認識小學生選手),女兒說是厲害的高手喔,但也不知道到底多厲害。
我想第一天都可以打到決選了,應該沒問題。
兩人對決,仍是輸者淘汰。女兒一開始就拿下兩局,2:0領先。
問題又來了。女兒無法保持戰果,又打成2:2。對手攻擊非常凌厲,女兒又出現想保持戰果的保守心態,最後2:3落敗。
我後來查了選手名字,竟然是國中組單打全國第二名!女兒可以跟這位高手打到最後才落敗,已經很不容易了。
如果一開始知道她是全國第二名,可能心態緊張,反而打不出水準。
三輪結束,女兒沒有入選,第一輪只差一球,但是後兩輪沒辦法擊敗國中好手。
但女兒心態反而變得很輕鬆,更正面看待這次的比賽與學習。教練也知道要如何調整缺點,保持優點。
這也是我們參賽的目的。
下午去接女兒時,我說,「把拔拿到金鼎獎喔」
「那是什麼?」
「書的比賽!」
「像少年國手選拔嗎?」
我思考要如何讓女兒知道這個評選的重要性。我回答:「不是少年國手,而是成人國手選拔。」
女兒點點頭,說「不錯」。
金鼎獎像極了桌球。